永兴塘门前:亟待保护的人文古村
2019-01-18 10:56:55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郴州新闻网 | 编辑:龚铭铭 |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10571

  塘门前具有600多年建村历史,已生息繁衍25代,自明初开基立业,至清代中期渐成望族,民国时期及建国后更是人才辈出,远近闻名。走进塘门前,几十幢明清赣派建筑及多幢民国洋楼散落在现代红砖瓦房之间,承载着鲜为人知的宗族历史和厚重的人文积淀。这些古民居有的保存较好,至今住着人家,有的则损毁严重,亟待进行专项保护。

  皇室后裔演绎传奇

  塘门前坐落于永兴县便江镇塘门村中部的象山脚下,坐西北向东南,依山而建,由彼此相连的老湾、中湾和上湾组成。塘门前以开门见塘而得名,七八口水塘镶嵌在村前村旁和山坳田坎之间,既保证了农作灌溉,也给山村平添了几分灵气。全村同姓同宗,现有200余户近千人口。据族谱记载,塘门前族人始祖李光显,系唐太宗李世民嫡长子李承乾第七代裔孙,因此塘门前人可谓是皇室后裔。

  相传在明初洪武年间,开村祖李必高放鸭来到塘门前,当时有两口天然山塘正好放鸭,鸭子不肯上岸,李必高便在塘边搭个茅屋暂住下来。那里就是塘门前最初的家园,那两口塘至今仍在。至明末清初,27世李通逵移居老屋场,形成一个小村子。到清乾隆年间,31世李道识建立老湾,整个家族才真正开始兴旺起来。李道识少时家境贫寒,被迫只身前往资兴程江口做豆腐生意。他身材短小,却有大丈夫气概,为人诚信豪爽,待伙计如子弟,生意越做越火红,财富越积越多。他直到35岁才娶妻成家,并大量置办家产,在老湾建造了塘门前第一幢四封三间青砖大屋。此后,李道识的子孙后代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,陆续建立了老湾、中湾、上湾,如今全村三大房系全是他的后裔。

  纵观古村的选址、布局与构建,处处体现着“天人合一”的儒家传统与自然和谐的风水观念,以厅屋组合式大屋为基本形式,合族而居,规模宏大,属于典型的赣派建筑。以上湾为例,全湾其实就是一座7井13厅的大屋,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,共有主房、卧房、灶屋、书房、厢房、阁楼、正厅、横厅及仓库等各种大小功能用房77间,内部以回廊巷道相连,户户相通。整体为二层砖木结构,高脊飞檐,青砖黛瓦,高峻的马头墙重重叠叠。以天井为中心,四水归堂,采光、通风及排水系统科学合理,石础、屋檐、梁柱、门罩、倒板、窗楣、窗扇等雕饰典雅。

  此外,塘门前还存有三座民国洋楼,高大宽敞,在外形设计、内部功能构造及内外装饰上无不具有中西结合的鲜明特征,是难得的民国早期建筑标本。至今仍住着人家,可惜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。

  崇文尚武人才济济

  李道识被称为塘门前中兴之祖,他不识字,却大兴文教,开创了一个经久不衰的家族盛世。清乾隆年间,他率先将自己的儿孙全部送到私塾读书,其中有两个儿子、五个孙子先后考取功名。后来族中又添置田产创办义学,成为当时全县20所义学之一。李道识祖孙三代有4人被载入清光绪九年《永兴县志》,县主两赐匾额嘉之,足见其人其事堪为楷模。

  塘门前的族规,既奖励“奋志芸窗”,也奖励“勤苦耕种”,充分体现了耕读相传的风范。村里不仅对赴考者补贴盘费,而且凡成绩优异者如案首、进学、补廪、出贡及由科甲出仕、升职者均有相应奖励,中进士最高奖300千文(约相当于300两银子)。这样,读书进仕渐成风气,人才辈出,至清末共考取贡生、廪生、增生、庠生、太学生等功名者达60余人,陆军学堂毕业2人。塘门前人自古崇文尚武,勇武忠烈,清代中晚期有十多人从戎出征,因战绩突出4人授五品军功、1人授六品军功。三品游击李洪组50岁仍奋战在前线,于光绪二十一年在甘肃镇反中殉国阵亡。李元振随左宗棠部平叛陕甘回变有功升蓝翎守备。

  教育兴则人才兴家族旺。1908年前后,全县书院、义学相继改为学堂,塘门前族学扩建为族立花萼学堂1912年改为塘门前花萼初等小学,为全县17所初等小学之一。历任校长和骨干教师均为本族师范毕业生,思想进步,率先实行男女同校,在全县颇具影响。本族李君素是第一个入校的女生,后来考入湖南三女师、北平女师大,成为民国女教育家,也是全县首位女大学生。学校后来经过三次扩建,成为全县最早的乡村完全小学和乡中心学校。村里先后走出了很多知名人士,从民国期间至今,每个时代都有数十至数百人通过读书走向外面。

  红色村庄深明大义

  塘门前由于祖业丰厚,在土改运动中是全县有名的“地主村”,但也是有名的红色村庄,在各革命历史时期都有出色的表现。塘门前子弟学文习武无不秉持经世致用的价值观念,深明家国大义,敢于舍家为国。

  早在辛亥革命时期,塘门前就有4人参加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,其中李贡在护法战争中壮烈牺牲,年仅27岁。大革命时期,塘门前子弟积极投身于革命洪流,大革命失败后转入地下革命,随后有十多人参加了湘南起义,共有五位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。据《永兴县志》记载,其中有李农耕、李燮阳两堂叔侄。

  塘门前有6人先后毕业于黄埔军校,他们都随国军参加了前方抗日,其中李逵、李连在淞沪会战中壮烈殉国,他们的遗像和事迹当时均载入湖南烈士公祠。

  1948年,中共衡阳工委派遣李楚潘、黄启诚、邓柏等人以教员身份为掩护到永兴从事地下工作,成立永兴支部。李楚潘(化名李方)和邓柏到塘门前乌市乡中心学校任教,创办曙光补习学校,以塘门前为活动基地,吸引大批进步青年,发展本族在外学子李开来、李秀健、李子刚等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,组织他们参加党的地下工作,并创办进步刊物《沙源文艺》,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,宣传抗征粮、抗征兵、抗征税,积极迎接永兴解放。(李向明)


责编:龚铭铭

来源:郴州新闻网

  下载APP